backgraound-image

个人技术没有护城河

最近发生了一些我现在无法理解的一些事,这种无法理解是我心里难以接受的,世界为何以这种看似草台班子的形式运行:

Ron Buckton 被微软辞退:Ron Buckton 是微软的资深软件工程师,长期参与 TypeScript 的开发工作,也是 ECMAScript 标准委员会(TC39)的代表成员,在 JavaScript 语言规范和 TypeScript 工具链方面有着深厚的实践经验。

微软刚在 2 个月前公开推出了 TypeScript 性能优化项目,计划实现最多 10 倍的性能提升,重点解决大型项目中的启动缓慢、检查时间长等问题。这个 10 倍性能提升项目由 Anders Hejlsberg 主导,Ron Buckton 则是团队核心成员之一。如果你怀疑这些 title 并不能证明此人是大佬,那么开源 contribution 是不会骗人的。

如果怀疑此人做了什么违规的事,双方好聚好散。从其社交媒体可以交叉验证,可能性很低。下面是被辞退时发表的内容:

After 18 years at Microsoft, with roughly a decade of that time working on TypeScript, I have unfortunately been let go in the latest round of layoffs. I need to take a few days to process before I start looking for work. Thanks to everyone who’s been part of my journey so far. 在微软工作了 18 年,其中大约 10 年致力于 TypeScript,但不幸的是,在最近一轮裁员中我被解雇了。我需要花几天时间消化一下,然后再开始找工作。感谢所有一路陪伴我的人。

加利福尼亚州失业率攀升至全美之首:根据美国 2025 加州发布的州政府数据,加州七月份的失业率攀升至 5.5%,位居全美各州之首。这背后是科技行业和其他办公室工作岗位的持续疲软以及招聘市场的低迷。

问题在于,私立教育,医疗服务,政府部门三项就业是增长的,其它金融,贸易,交通运输,制造业,信息业,建筑业,专业和商业服务都在萎缩,这是一个普遍现象。Hacker News 大多支持以前的增长归功于零利率政策,政策和社会影响;目前造成的困境是结构性问题,也不是目前的人工智能能造成的。

加州的数据非常有代表性,这里基本上汇集了世界顶尖的人才,资金,条件和环境,可以说是技术的温床。

世界是变化的

不管你是不是底蕴雄厚,说倒就倒。在 1980 年代时,英特尔在全球是前十大的半导体销售的业者(1987 年是第 10 名),而在 1991 年以后,英特尔达到了第一名的位置之后就没有再变动了。而其次的半导体公司包括 AMD、三星、德州仪器、东芝与意法半导体。但到 2025 年 8 月 22 日,美国政府收购英特尔 9.9% 的股份,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市值如今和 1997 年持平,从 2020 年急速衰落。

不经意间从 2020 年衰落的还有育碧,从其市值曾高达120 多亿欧元,在 2018 年曾达到 123 亿美元的高峰,随后出现大幅下跌,并在 2024 年至 2025 年跌至十年来的低点,仅剩约 12 亿欧元。其开创的《刺客信条系列》可以说是游戏经典,使用的是自己研发的游戏引擎,几十年间一直在升级,技术一直是在第一梯队。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任何技术都会过时,那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今技术的迭代速度有点太快了,2020 年恍如昨日,英特尔和育碧就已经衰落完毕了。其间它肯定有很多自救措施,比如英特尔在 2006 年就启动过一次上万人的裁员,自 2020 年以来的裁员,并购,出售业务数不胜数。

技术壁垒比想象中脆弱

英特尔被英伟达超越,日本高铁被中国超越,美国、德国工业化被中国超越。这些高精尖技术在我看来应该是极难超越的,但是事实发生了,而且是被以一种难以正常去理解的方式被超越了。小时候看纪录片,日本,德国都是高端制造业的代名词,据说中国造个圆珠笔尖都造不出来。网上常见的方式是以发电量衡量工业化程度:

德国:(来自 国际能源署官网

作为对比,2024 年中国发电量接近 10 万亿千瓦时,逐年递增。这意味着德国在去工业化,根据 宁南山 的说法,德国发电量下降是由于去核化以及环保需求导致的。德国西门子,到现在都如雷贯耳公司,只能去国外建厂。

我想说的是,高精尖技术并不能单一的存在,其配套的政治,文化,工业都是决定性因素。且看 2022 年 11 月 30 日出现的 GPT3 大模型,彼时对中文互联网失去信心,进而对国产大模型失望;到现在 DeepSeek,Qwen 系列开源大模型刷榜,也不过二年而已。从 OpenAI 出来的 Claude 也在代码层面强过 GPT,大模型没有护城河被说了一次又一次。

政治、资本、商业均凌驾于技术之上

仔细审视技术发展的轨迹,我们会发现一条清晰的脉络:技术并非在真空中诞生,也并非沿着所谓“最优”的路径自然演进。相反,它始终被不止三股强大的力量——政治(Politics)、资本(Capital)与商业(Business)——所引导、塑造甚至禁锢。这三者如同无形的枷锁,决定了哪些技术得以出现,哪些被埋没,以及它们最终以何种面貌服务于社会。从根本上说,技术的发展,往往是政治意志的延伸、资本逐利的工具和商业竞争的武器。

我有政治资本,我搞什么技术,躺着收钱,收租就完事了,没事养养猫猫狗狗,技术发展与我何干。开发往往是一个公司工资最低的,当业务进入下坡路,技术也是最先被裁的。犹记得独自一人开发 B 站 html5 播放器核心组件 flv.js,到离职前工资只有 5000,如今 Github flv.js 还挂着 B 站名头 2.3 万 star。

人力有时尽

世上有太多太多的领域了,尽管瞄准了一条路,也必然存在力有未逮的情形。这些都会遏制个人技术的发展,如今还存在着:

总结

说了那么多,“个人技术没有护城河”应该是句正确的废话。我父母依然秉持着学一门手艺就能不饿死,技术强永远不会失业(失业了说明技术或手艺不行)的生活哲学。这种有点 PUA 自己的感觉,实属无奈之举。我也只能时时提醒自己拥抱变化,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尽可能涉足多个领域,逐步多个收入渠道。